“之前在跑单间隙经常去各类暖‘新’驿站休息充电,今天发布的暖心服务项目,既全面又实用,能解决我们工作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医食住行’、技能培训、权益保障这些方面。我也会积极融入海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社区的好帮手,向社会回馈一份温暖。”美团网约配送员王兵臣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新就业群体系列服务项目发布活动后说。
据统计,海淀区新就业群体已突破5万人,覆盖网约配送、即时物流、网约出行等多个行业。如何做实关心关爱,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一直是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关注的重点。
4月22日,一场以“友好之城·‘全’新相伴”为主题的海淀区新就业群体系列服务项目发布活动成功举办,发布《海淀区新就业群体系列服务项目》,涵盖10大类87项服务。现场,海淀区委卫生健康工委、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海淀团区委以及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房管局、城管委(交通委)、人社局、司法局、总工会、妇联等部门接力发布了各自推动的服务板块内容,并点亮暖“新”地图。
医疗健康服务版块包括完善新就业群体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从医疗健康服务、从业健康体检、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等层面,提供多方面保障服务;推进海淀医院“新就业群体友好医院”建设,开通专属“线上健康咨询平台”。
就餐优惠服务版块包括持续发动连锁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就餐及歇脚、手机充电等服务,推进“海淀食堂”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餐便利,结合经营实际给予折扣优惠或专属套餐优惠等。
居住便利服务版块包括开展“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选取部分租金低、条件合适的一定量的宿舍型房源,面向新就业群体租赁,满足“一间房、一张床”多元化住房需求。探索实施“社区暖居”计划,发掘一批社区租房资源,选择安全适用空间,面向工作稳定的新就业群体提供租赁服务。
助力畅行服务版块包括破解“最初一公里”服务困境和畅通“最后一公里”服务路径,在大型综合性商圈以及餐饮企业聚集的“微商圈”周边推动建设小哥驿站、设置小哥停车区等,探索“码上进门”新模式,探索解决骑手入门难等问题。
技能提升服务版块,海淀区将把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在新业态群体中试点开展跨境电商、视频切片制作等技能培训。还将推出中关村学院学历提升全额资助计划、北京大学“友好校园”研学活动以及各街镇的多品牌、多样化的技能培训课程。
权益保障版块包括建立新就业群体劳动纠纷一站式调处、成立小哥专属普法律师团、开展“法律超市”援助服务、构建新就业群体诉求“直通车”等。
服务站点版块包括打造“城市e站”线上服务平台、拓展“城市驿站”线下服务平台、探索打造一批“全时驿站”等。
暖心关爱版块包括强化对新就业群体关心慰问、社会力量“聚力关爱”计划、新就业群体家庭关爱计划等。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房地产中介行业党委揭牌,并成立海淀区平台企业党建联盟,旨在发挥行业和平台企业党组织引领作用,共同完善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链条。
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前期友好之城建设基础上,海淀区坚持全域覆盖、全时响应、全程服务、全员联动、全心守护的“五全”理念,在机制引领、服务保障和融入治理方面发力,整合全区26家委办局和单位、29个街镇和15家平台企业资源,推出10大类87项系列服务项目,推动各系统、街镇、高校、企业打出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组合拳。
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相关工作要求,依托区内科技优势,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持续在政治引领和服务管理上下功夫,扎实推动系列服务项目落地落实,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服务内容送达新就业群体,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凝聚力、成就感、获得感。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