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最密切的场所,也是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主阵地、主场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参与广泛踊跃,价值导向鲜明突出,作用发挥更加显著,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崭新局面。全国各地通过积极探索,以创新服务回应时代需求,使雷锋精神在社区生动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为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提供了宝贵启示。
在社区传承与发扬好雷锋精神。1983年2月27日,全国第一份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协议在北京大栅栏街道签订。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初形态,是由原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团委发起,地区副食百货、粮食菜蔬、便民服务等11个单位团支部与地区19名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和军烈属进行结对,由团员青年定期提供送日用百货、送粮油副食、免费理发洗澡、卫生巡诊、打扫卫生等十项综合服务。这一创新做法开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先河。42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包户”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内容、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如今的志愿服务队伍已逐渐扩展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服务内容也从过去以物质支持为主向精神关怀、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扩大。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而社区服务强调邻里互助、共建共享,两者理念高度一致。在社区,雷锋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志愿服务从个体行为升级为社会风尚,“有时间做志愿者”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雷锋精神的持久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作为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天津市朝阳里社区的志愿服务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从1988年13位老人的送煤、送菜、送炉具的“老三送”,到送岗位、送知识、送健康的“新三送”,再到送快乐、送品牌、送服务的“新新三送”,朝阳里社区将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有力抓手,在队伍建设、选树典型、拓展项目上下功夫,推动“热心肠”自发的“百姓志愿”走向专业化、精准化和精细化,并打造了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形成了志愿服务矩阵,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从“老三送”到“新新三送”,充分证明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
未来,要坚持把社区作为发扬雷锋精神和开展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并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易参与、好上手的“小而美”项目,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志愿服务。唯有如此,雷锋精神才能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持久生命力,成为每个社区的文明底色。
(本刊编辑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