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群服务中心建在党员群众“心中”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是凝聚党心、民心的主阵地。随着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不断优化,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高标准建设,优化服务阵地

“孩子父亲和我平时都要上班,还经常加班,孩子总是没人带。现在有了‘宜邻课堂’,我们放心,孩子也开心!”近日,提起社区服务的新变化,四川省宜宾三江新区沙坪街道的社区居民洪艳竖起了大拇指。

多地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建设,努力将各级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党领导基层治理、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坚强阵地,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实体支撑。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针对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场地“缺、小、散”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阵地新建、扩建、改建最优方案,按照示范、提升、新建“三个一批”分类梳理78个阵地提档任务,让党群服务中心不断升级。在推进社区(村)党群服务阵地建设的同时,上海市嘉定区加快完善嘉定横沥河以及环城河沿岸党群服务阵地布局,着力把阵地建在沿岸群众需要的地方、建在区域发展的活跃地带,积极推动全区基层党建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带、辐射成圈,打造“一圈一带”(“一圈”为嘉定环城河,“一带”为嘉定横沥河)党群服务阵地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多地通过国有资产利用、新建小区配套、物业购置扩容等方式,多渠道统筹解决阵地用房问题,梳理出一批“可腾、可租、可建”的活动场所。

精细化治理,深化服务体系

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日前,在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镇千棵柳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为村民王殿荣办理了新农合医保缴费和救助业务。王殿荣说:“在一个窗口就能解决两件事,非常方便。”

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布局的转变是其服务功能由单一空间向多元空间过渡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社区(村)转变自身定位,向共建共享、智慧治理转变的有力证明。

多地全面推进为民服务机制,围绕“群众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工作思路,全面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帮办代办、首问责任制等制度,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和“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让群众尽享办事便利快捷。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持续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合理设置综合办事窗口,实行开放式办公,实现“一窗受理、综合服务”;山西省灵丘县从基础设施、人员保障、运行机制、日常值班等4个方面对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规范化管理和考核长效机制,做到群众办事“随时找得到人”“事一次性能办好”;陕西省眉县大力实施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对标补差”行动,梳理出群众办理次数较多的高频事项、下沉村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出远程视频帮办事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帮办服务……

全方位使用,提升服务效能

党群服务中心用得好不好,关键是看群众进不进来、有没有人气、热闹不热闹。

在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北郭店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喜宴热闹开席,人们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北郭店村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功能,将广场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还将志愿服务融入其中,每当村里有村民办事,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热心群众都会组成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场地布置、帮厨等帮助。

多地坚持“功能叠加、整合服务,接地气、聚人气”的原则,整合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阵地,满足群众日常活动、政务服务代办、购买日用品、物流接收业务、老人日间照料等需求;组建秧歌、歌唱、广场舞、健步走等队伍,开展村歌、“村晚”、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服务平台,成为党员和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