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悦远来,心向往之”是北京市通州区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实现的基层治理愿景;“通力协作,副中心有我”是深植于每一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者心中的自我要求。今年以来,通州区促进基层党建提质升级,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形成了一批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典型经验。
村民开户存公益积分,“文明银行”APP储户增加数万人;楼门长化身在线客服,引导居民邻家事邻家帮;公检法司法律服务一键直达,基层治理小帮手“湾事通”小程序秒变“万事通”……今年,是北京市通州区“促进基层治理年”,一场高效能的社会治理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调动个体参与主动性
“要我参与”变“我要参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程序、APP等智慧化平台正成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潞城街道有个本地村民独有的“文明银行”,吸引3万多人开通文明储蓄账户,实现了常驻户全覆盖,累积535万文明积分,开展活动8000余场,参与人次16万。在文明潞城APP上,村民用公益服务累计储蓄的文明积分兑换个人所需商品和服务、报名家庭亲子活动、预约运动休闲场馆和文化惠民演出等。
用积分回馈群众,给予参与者荣誉,让每一位居民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的代表性案例,还有杨庄街道微信小程序“红杨先锋”动员平台。社区在平台上可发布各类治理任务单和公益活动,居民可申请专属二维码,扫码参与或接单,并依据贡献度和服务时长获取一定积分,凭积分可在平台商城兑换由辖区商户、共建单位提供的优惠服务和生活日用品。
据了解,“红杨先锋”小程序正式推广以来,共注册用户1.8万余人,发布活动1190余场,记录积分50余万分,兑换积分近40万分。杨庄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化的治理工具不仅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让居民获得激励反馈,还记录了志愿服务轨迹,增强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主人翁自豪感。同时,后台存储的各社区动员人数、活动类别、问题形态等汇集为大数据,为街道进一步探索动态感知、服务找人、决策参考提供重要支撑。
撬动关键群体“领头雁”作用
“小楼门”变“大杠杆”
“有困难,找楼长;有难事,找老周。”这是通运街道紫荆雅园社区251单元里54户居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居民口中的老周,是251单元的楼门长周治国。由他牵头建立的楼门微信群成了邻里“网上议事厅”。“邻居田阿姨家厨房跑水,我在微信群里倡议,极短时间内就有十多位邻居过去帮忙。” 换门锁、修电闸、清理楼门垃圾、组织邻里活动……周治国成为楼门微信群的实时“在线客服”“运营管家”。在他的带动下,往日问题楼门如今变成了干净卫生、邻里和谐的示范楼门。与周治国一样,带动整个小区形成“楼门是我家 维护靠大家”良好风气的还有通运街道荔景园社区的“黄姥姥”、张叔叔等人。
如今,楼门所在地的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人员、片警都加入了楼门邻里微信群。大家积极回应楼门长反映的问题,力所能及地服务邻里,撬动了通运街道以楼门长为示范带动效应的“邻家邻”社区治理特色路径。“小楼门”撬动“大善治”,通运街道不仅成立了楼门长联合会和楼门长理事会,还组建了“邻家邻”楼门长培育学校。截至目前,通运街道在辖区630余个楼门实现楼门长全覆盖,累计评选表彰邻家邻“优秀楼门长”300余人。
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湾事通”变“万事通”
近日,张家湾镇一小区发生了一起邻里矛盾。李女士斥责楼上邻居往楼下吐痰的不文明行为,双方争执不休,邻里关系一度紧张。“春燕社工”通过“湾事通”小程序平台获悉此事后,联合志愿者、律师、村委会工作人员前往李女士家中调解。经友好协商后,成功化解了邻里矛盾。今年,张家湾镇社会治理小程序“湾事通”已经更新为3.0版本,继“湾事通”更新“网上12345”“党群服务”“法律服务”“举报监督”等四大主要服务板块后,又增添了协商共治、任务发布模块。
“湾事通”小程序是张家湾镇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小帮手。入驻“湾事通”的人群和机构包括村民、律师、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社会力量。用户可以通过“湾事通”小程序实现诉求上报、申请法律援助、预约文体活动、举报安全隐患等功能。据张家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湾事通”小程序上线以来,累计处置各类诉求5400余件,用户突破2万人。“湾事通”是张家湾镇在“党建引领,多元有你”基层治理理念下做出的有力举措之一,在这一理念下,张家湾镇探索出“一核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模式,依托镇级一核多元共治中心,在司法力量、社会组织基础上,整合驻镇企业、志愿者、文化团体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线上通过“湾事通”小程序,构建社会动员场景和参与路径,使多方力量在张家湾镇拧成一股绳、共绘一张图。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基层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6年)》,通州区将着力构建“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副中心有我”是主动、热爱、融入,实现“近悦远来、心向往之”城市副中心发展愿景与在这里生产、生活、学习、发展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通州区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在通运街道“邻家邻”、潞城镇“文明银行”、杨庄街道“红杨先锋”、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永乐店镇“党建引领红色网格”等一系列基层治理品牌基础上,总结推广一批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典型经验。健全完善“热线+网格”治理模式,开发通州城指APP市民端应用,开通居民和商户企业反映问题端口,将所有关心支持、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的每个城市副中心的“我”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实现“小我”融入“大我”,由“我”到“我们”,形成推进城市副中心高水平城市建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的磅礴力量。
(本报通讯员 李景铭)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